主城场地规划的核心在于平衡资源生产、军事发展与防御布局。资源区应优先建设农场、铁矿和油井,确保粮食、钢铁和石油的稳定供应。初期建议按照7钢、6油、4稀、4田的比例分配资源建筑,以满足前期发展需求。军事区需预留足够空间用于兵工厂、陆军基地和空军基地,避免后期因扩建导致布局混乱。防御设施如炮塔应围绕主城核心建筑布置,形成多层防护体系,同时注意与资源区保持适当距离,防止敌方进攻时资源损失过大。
民居数量需维持在5-6座,并持续升级以提高人口上限,避免因人口不足影响资源生产和军队训练。科研中心、参谋部等关键建筑应集中布置,便于统一管理科技研发和军官培养。交易所可建在军事区边缘,方便资源贸易与运输。仓库需分散建设,尤其是粮食仓库,建议将保存比例调高,防止资源溢出或战时被掠夺。
高产橡胶厂和油井应靠近兵工厂,减少资源运输时间损耗。商业区位置需兼顾资源调度与军团协作需求,便于向军团城市输送物资。若计划组建海军,需提前预留船坞空间。防御塔升级优先级高于装饰性建筑,确保主城在遭遇突袭时具备足够反击能力。军事区仓库可逐步替换为军工设施,提升军队生产效率。
优先选择地图边缘或靠近军团盟友的位置,降低被孤立围攻的风险。平原资源点需提前占领并废墟化,防止对手低迁骚扰。资源区与军事区的道路连接需简洁明确,避免部队移动效率低下。定期调整布局以适应战场变化,例如在联盟战争期间可临时增加防空设施比例。
最终阶段的主城应实现资源自给与军事爆发力的平衡。所有建筑等级需同步提升,避免出现明显短板。军团城市功能建筑如军需部应纳入规划,确保高级军备生产能力。动态调整资源区与军事区比例,根据战场需求侧重发展陆军或空军。防御体系需覆盖全城,炮塔与雷达站协同工作,最大限度削弱敌方进攻优势。